有这样一个人:
他出身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普通农家,考进士时连续六次名落孙山;
中年后却能官至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后人给他的评价很高: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此人就是曾国藩。
究竟是什么特质,让他在中年后大器晚成,转身蜕变为“千古第一完人”?
少言务实、制气养心、与人共利、万事持中。
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四条警世通言,也是他一生智慧的浓缩。
短短16个字,却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迈向更高级的人生
“少言少语少风波,不言不语无罪过。”
快言快语,并不是爽朗直率的标志,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曾国藩常常提醒子女“戒多言”。这样的处事原则,是他在多次吃亏后,得出的感悟。
年轻时的曾国藩,在数次言语中,多次中伤他人而不自知,以至于得罪了许多人。
他有个同乡好友,叫郑小珊。两人因同为京官,所以关系十分密切。
有一次,正逢曾国藩父亲过生辰,郑小珊前来祝寿。
此时的曾国藩,刚入翰林院,正是得意之时。他在与郑小珊谈话时,口若悬河,有意炫耀自己的威势。
郑小珊听不下去,自觉被羞辱,于是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再不与曾国藩来往。
事后,曾国藩察觉到自己言行有失,懊悔不已。他主动去郑小珊家赔礼谢罪。
郑小珊看他态度恳切,便息事宁人,二人这才重归于好。
经此一事后,曾国藩在言语行事上也愈发严谨,赢得了很多同僚的认可。
古训有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
看一个人有多大本事,未必要以功名来评判,从他说话的分寸中,便可知一二。
聪明的人有一百句话在心里,却没有一句在嘴边;愚蠢的人有一千句话在嘴边,却没有一句在心里。
逞一时的口舌之快,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赞赏;
忍一时的沉默寡言,才能避免诸多的是非。
与人交谈,开口慢半拍,才是处世之良方。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其仕途也是一波三折。
处在清末的官场,要面对皇帝的猜忌,克服敌对势力的刁难;作为湘军首领,他还经常带兵打仗,伤痕累累。
在这种身心都受到压迫的情况下,他还是活到了61岁。这在当时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不可不说已经是高寿了。
究其原因,无非是四个字:制气养心。
咸丰四年,曾国藩率军讨伐太平天国。
苦斗数年后,曾国藩好不容易等到其势力渐弱的好时机,皇帝却担心他功高震主,下令剥夺了他的兵权。
天大的功绩拱手相让,又正逢此时亲人离世,曾国藩愁城难解,便患了“怔悸之症”,卧病在床。
在养病期间,曾国藩一边学习《庄子》,一边反思自己的境况。
从前遇事时,他总是脾气火爆,与别人针尖对麦芒,导致如今在官场被排挤,尽失人心。
在找到问题所在之后,他便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改正以前的爆脾气。
几年后,皇帝再次启用他。
复出后的曾国藩,已平衡了官场上的各方势力,待人接物也更加谦逊知礼。
最终,他成功赢得了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臣的认可。
《无常经》中说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65%至90%的疾病,都与心态和情绪有关。
负面情绪,就像一座大山,既阻碍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又遮住了希望的阳光。
我们需要有愚公移山的乐天精神,不要让一时的困顿,成为一世的困境。
养生先养心,心态不好,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
曾国藩在《治兵语录》中讲到:
“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
直面功利的诱惑,只有足够清醒的人,才能明白共利的重要性;
而独占利益的人,则容易招揽仇恨,被众人弃之。
曾国藩在年轻时,便栽过这样的跟头。
他初入官场,城府尚浅,认为只要自己有勇有谋,就能赢得人心。
1854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攻下了武汉。但奇怪的是,此事之后,麾下许多部将都辞他而去,转投胡林翼那里。
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他向军师赵烈文寻求答案。
赵烈文回答说:“人人都有私心,与你共事,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若不另寻出路,又该怎么办呢?”
曾国藩听后,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于有功的部下颁赏保官。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军队实力也因此愈发强大。
菜根谭有云: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忌。”
利益,最考验一个人的品性。
远见者虽吃了一时的亏,但能赢得众人的赞誉,人际关系得以维系;
短视者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机关算尽却尽失人心,最后反而落得满盘皆输的下场。
共利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只有放下眼前的黄白之物,才能抬头看见更辽阔的天空。
散财于人,得利于己;锱铢必较,失道失心。
生活是一切不确定的总和,既有意外之喜,也有无妄之灾。
面对事变,急躁冒进,就容易忙中出错;温吞磨唧,就容易错失良机。
人生沉浮,唯有处变不惊,万事持重,才是通透的人生态度。
曾国藩深谙为人的进退之道,他不仅保得忠君爱国的名节,还顾全了家人的安危。
在平反了太平天国内乱后,朝廷赐封他为侯爵,其弟曾国荃为伯爵,并予以重赏。
但曾国荃心存傲气,认为自己战功显赫,应当获得更高的官职。
曾国藩明白兄弟同为高官,必定让人忌惮。
于是,他一面急流勇退,一面屡次劝说弟弟隐遁,以免功高震主,惹来祸患。
之后,在曾国荃被削去官职,意志消沉之时,曾国藩赠他一副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意在勉励其弟,即便处于乱世困境,也不要忘记修身养性,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对待人生际遇。
正因为曾国藩深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不汲汲于功名,才使得他们兄弟二人,虽经历了朝廷的打压,但最终性命无虞。
俗话说: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智者行事懂节制守分寸,在风谲云诡的境遇下也能够独善其身;
愚者做事随心性无顾忌,在一成不变的境遇下也容易不得善终。
人的一生就像车越山路,有直冲云霄之时,有下坠平地之日,我们无法保证一生顺遂平和,但求把握自己上山下坡的速度。
唯有保持适度,才是明智的生活态度。
遇事急躁,只顾蛮冲蛮撞的人,多半是头破血流;
碰壁退缩,一味逡巡不前的人,多半会碌碌无为。
登高时不自满,跌落时不自苦。
万事持中,方能得福。
曾国藩说:
“为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人生在世,要越过多少沟壑、翻过多少险峻,才能到达下一场命运的轮盘。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场修行中,百炼千锤,将这一撇一捺写得圭端臬正。
慎言,才能胜友如云;
养心,才能延年益寿;
共利,才能守望相助;
持中,才能一生厚福。
前人留下的箴言,如今当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