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521生活网-打造最强的垣曲生活网站!垣曲人自己的网站
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垣曲新闻 > 正文

华夏文明与运城市垣曲县的历史

作者:垣曲小石头 来源: 日期:2015-06-08 09:24:10 人气:6081 加入收藏 标签:

  山西(垣曲)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因为华夏文明经过五千年发展,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时期的特征,不同时期的特征都有不同时期的文物古迹来体现。山西(垣曲)由于有着五千年以来的所有时期的文物古迹,所以不同时期的文化在山西(垣曲)都可以找到载体,这些载体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为不同时期的文化标志。所有五千年的文化标志在山西(垣曲)都有,因此我们可以说山西(垣曲)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就像迪斯尼乐园一样,进去以后可以看到很多主题性的东西,来到山西(垣曲)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看到华夏文明的东西。可以看山西(垣曲),应该看山西(垣曲),不是说唯一看山西(垣曲)。华夏文明可以看陕西,也可以看河南,山西(垣曲)之所以要看,就是看它的完整性。

  华夏文明又称为黄河文明,主要是在黄河流域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期间,形成汉民族的主要聚集区文化形态的一种称谓。山西(垣曲)作为黄河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一系列就是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的依据来做支撑。特别是华夏文明,作为一种文明的形态出现是有标志的。因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文明的出现。我国家文明探源工程在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就是说发现了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的一个二百八十万平方米的大城址,又发现了大的祭祀区,其中有一个观象台。这个观象台经初步研究证明,是陶寺文化(垣曲)时期,大致相当于尧的时代的东西。意思是说,从这个半圆的观象台上的墙缝与(垣曲)的山头对应关系来看太阳的升和落。太阳从某个墙缝中对应的山头升起,这一天就是春分了,从另外一墙看就是夏至了。所以,在距今四千五百年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可以把一年分成大约十八个节气。这个发现有重大的意义,说明我们的农耕文明真正出现了。农耕文明没有气象的指导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观象台的发现和证实,证明了我们国家农耕文明的出现,这就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就在山西(垣曲)。当然,这个成果还没有正式的公布,需要进一步论证,要经过论证以后才能正式发布。但是可以肯定,这个观象台比英国的巨石阵观象台早五百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古发现,这个发现证明了我们华夏文明真正形成的标志是在黄河流域的山西(垣曲)。所以,我们说「华夏文明看山西、华夏根祖看运城、华夏亘祖看垣曲」,主要是指山西(垣曲)对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不看不行。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可以证明这个结论。

  人类从出世起,就学会了从无意扫描到有意的观察,学会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今天的人们,还发明了可以放大延伸的高倍电子显微镜和太空望远镜,以各种科学仪器克服肉眼的局限性,观察到见所未见的更精微、更遥远、更广阔、更生动、更丰富的世界。

  观是动物的生存本领,使人的进步阶梯,作名词讲有观点、想法之意,如世界观、哲学观、人生观、处世观、婚姻观、交友观;作动词将则有观察、观望之意,如观人察世、观颜察色等等,使人立于世的基本技能。有人将人类由细而微,由小而大所观察的这一世界细分为宇观的世界、宏观的世界、中观的世界、微观的世界、秒观的世界,是颇有见地的,它说明,人类只有学会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才能真正的正确地深入的了解世界,不为种种假象所迷惑,找到内在的客观规律,从而掌握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他的北面是汾河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脉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 ,盖华岳之体”,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下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条北侧有巨大的盆地。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入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据点。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1) 垣曲商城遗址考古

  垣曲商城遗址

  在孕育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古代文明的黄河中游,在偏居山西省南端的垣曲县,一座古老的小镇,古城镇坐落在黄河北岸山水秀丽的垣曲小盆地内,如今这里是兴建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内人口最为集中的乡镇,海拔高度205~269米。古城镇位于晋南中条山腹地,春秋为赤狄东山皋落氏地,战国属魏,曰王垣,汉置垣县,宋始称垣曲至今。南与河南省渑池县隔黄河相望,东与河南省济源县毗邻,西北与山西省平陆、夏县、闻喜、降县接壤。这里自北魏至公元1959年的1400余年间,曾是垣曲县治之所在。小镇四周为起伏的崇山峻岭环抱,发源于中条山的允河和亳清河自北向南穿越山谷奔腾不息,在古城镇东南汇流后注入黄河,形成低平的冲击扇。这里依山环水的自然环境极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动植物及矿产资源丰富,极适宜人类生存。迄今所知,早在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就在这里生息,发展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等手工业。如今在古城镇周围的 允河和亳清河两岸的河旁阶地上,散布着许多原始文化遗址,在古城镇东关的允河西岸分布着距今6000余年至4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庙底沟二期及龙山文化遗存,在古城镇西关的亳清河北岸分布着距今3000余年的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在古城镇南关的黄河北岸高地上分布着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3000余年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和商代前期二里岗文化遗存。这些古代遗存无可辩驳地向我们证明,古城所在的垣曲小盆地自古以来便是原始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的古代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巍巍中条和滔滔黄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先民也滋润着黄河中游的古代文化。

  三千余年前,商人灭夏之后曾在河南西部和中部兴建了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两座都城,与之大略同时,为了保卫京畿之地,商王朝又在垣曲盆地内修建了垣曲商城。

  垣曲商城位于镇南黄河与亳清河之间陡起的高台地上,在这一台地下有黄河及其支流 允河、亳清河三面环绕,只有西部丘陵起伏,形成环水连山的独特地理环境。城址发现于1984年秋季,自1985年开始,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会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这一城址进行大规模发掘,那时小浪底水库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以后垣曲商城的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余年,考古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勘察阶段,1985~1986年首先对城址进行了全面勘察和试掘,初步搞清了城址的形状范围以及城内的布局和区划。接着又分别对四面城墙进行了解剖,搞清了城墙的建筑方法和结构,同时对城址的年代和性质作出了推断。第二阶段为城内遗址区发掘,1987~1992年对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等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清理了商代人在城内遗留的大量遗迹遗物,出土了铜器、陶器、石器、骨器、卜骨等商代文物数千件,揭示了这一城址的文化内涵。第三阶段为城内大遗迹发掘,1993~2001年先后发掘了西城门、城内东西向主干道以及宫殿区等遗迹,为深入探讨城址的基本格局和面貌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城址形状与规模:

  垣曲商城是以层层夯土修筑的由四面城垣围成的方形城堡,它的平面形状略呈梯形,北城垣蜿蜒起伏,现存于地面之上,其余三面墙均埋没于地下。城址东西约350米,南北约400米,周长1470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北城墙现存长度338米,宽7.5~15米,方向79度。西墙总长395米,方向5度。西墙外还有一条与墙完全平行的护城壕,全长446米,宽8---9米,与外墙相距6~8米。南墙现存总长375米,宽2.5~14米,已被黄河冲为四段,西段现存178米,方向80度,东城墙仅保留了三小段,北段长45米,宽6~14米,方向353度,中段及南段各保留夯土一块,三段夯土位于一条直线上。

  城门与道路:

  城址的四面城墙可能都有城门,西墙中段偏北距西北角140米处为西城门,城门以北为较宽的单墙,城门以南修筑了双道夹墙,外墙将内墙城门围圈在夹墙中,城内有祭祀坑。内墙宽6---9米,外墙宽4---6米,两墙平行,其间的窄长夹道宽约4米,向南直通到西南角出口。南墙中段被一冲沟截断,仅余两块夯土,这里的缺口有可能是城门之所在。西段亦修筑了双道夹墙,外墙现存164米,宽2.5---5米,与内墙平行,相距4---14米,其间的夹道向西也通向西南角出口。北墙东端有缺口一个,东墙因破坏严重,门址不明,但是这面台地的坡度较缓且近水,为了生产与生活之便,没有城门出入是不大可能的,故东、北两座门很可能是为生产与生活设置的,而西、南两门的设置则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自西城门通往宫殿区有一条横穿东西的城内主干道,呈路沟形式,横截面为凹弧形,方向108度,长约300余米,宽12.5~13.5米,有多层商代二里岗期路土堆积。

  宫殿区:

  城址内中部偏东为统治者居住的宫殿区,占据着城内的最佳位置。宫殿区由多座大型夯土台基组成,以南北并列的两座长方形大型台基为中心,其余分布在其周围,形成一组基址群,台基四周有长方形宫城墙将宫殿区围在中间。宫城墙内的南北两座台基间距11.5米,平面均呈长方形,正方向,座北朝南。北部台基东西40、南北11.5米,南部台基东西30、南北10米,台基内侧边缘均分布有一周整齐的柱洞,间距2~3米,柱洞底部有柱础石,有的有方形柱础槽。台基周围全部用白色料礓铺垫地面,应是庭院内的活动面。宫城围墙呈长方形,南北约 100 米、东西约60 米 、宽 2~2.5 米。墙基两侧以草拌泥和红烧土块为原料加以铺垫,宽1~1.75米,用以保护墙基。围墙的西北角有向内凸出的平台,被烧成青灰色硬面,疑为角楼遗迹。围墙东西两侧各发现一条排水沟,与围墙基本平行。

  居民区与手工业作坊区:

  城内东南部为一般居民区,是平民进行生产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分布着大量储存物品的窖穴和堆积废弃物的灰坑,其间散布着少量房屋基址,另有少量墓葬和人工挖制的排水沟分布在周围。城内的房址有圆形双间半地穴式和方形半地穴式两种,室内有中心柱洞,地面及穴壁涂有白灰面防潮,出土有陶鬲、陶罐、石刀、猪、羊等动物骨骼及水生动物螺壳等。房址周围的灰坑已发现数百个,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以及大量兽骨。有少量灰坑是祭祀坑,埋有完整的猪骨,是商人举行宗教祭祀活动后埋入的牺牲。发现的零星墓葬多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有少量陶器。少数墓葬有鼎、jia 、爵等铜器,有的还有殉人,可能是贵族墓葬。城址内西南部为制陶手工业作坊区,发现了多座制陶窑址,多为圆形竖穴窑,有窑室、窑箅、火膛和火门等。

  城址年代与性质:

  考古工作者通过地层关系推断,垣曲商城的始建年代为商代前期的二里岗下层时期,并延续使用到二里岗上层时期,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年代大体相当,略晚于两座大城。这座城址地处商王朝中心区域周边,其规模远远小于王都,因此有可能只是区域性的统治中心。从城址雄踞三面环水的高台地,居高临下,西南修建双道夹墙以增强城址防御能力的建筑方式看,这座城很可能是据守黄河岸边的一座军事城堡。另外,这座城也有可能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代小方国的都城。

  与其他商代城址一样,这座城同样是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的产物,能够驱使大批本族或异族人建成这座军事城堡,是动用国家机器才能实现的。城址宫殿区里大型夯土台基的存在,则是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标志。在这座城址里,各种经济部门及制陶、制骨、冶铜、建筑等各种手工业的发达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特别是制陶等手工业区的划分,一般居民区与宫殿区的明显分区与对立,更是表现了等级的分化与阶级的对立。城址的墓葬中,一般平民只有少数陶器或无随葬品,而贵族墓葬却都随葬有铜器、玉器,有的还有殉人。另外在许多灰坑中都发现了散乱的人骨架,或被砍头,或被腰斩,人祭已经出现,有的大祭祀坑以多层叠压的14具人骨进行祭祀,充分地表现了国家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这一职能。

  生产与经济:

  伴随着垣曲商城政治与军事统治中心地位的确立,也带来了城址经济与生产的繁荣,凭借其占有着肥沃的河流谷地与便利的交通条件,特别是这里比其他地区享有更多的水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等经济资源,商城很快成为盆地内经济发展的中心。垣曲小盆地内气候温和湿润,众多水系交汇的冲积扇上土地肥沃,极适宜农业的发展。

  城址内出土了相当多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砍伐工具石斧,翻土工具石铲,收割工具石刀和石镰等,刀和镰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石刀有长方形、梯形、半月形等多种形制,有的两侧带缺口,有的中部有穿孔。石镰也有长条形和半月形,另外还有陶镰、骨镰、蚌镰等,这些收割工具的大量存在,表明商城的农作物有了较高的收获量。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城址中密集分布的灰坑、窖穴、房址等遗迹反映了人口的密集程度。与农业同时发展的还有家畜饲养、渔猎等经济类型,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遗骨,以猪骨的数量最多,在半数以上的灰坑中均有猪骨出土。垣曲盆地近山靠水的自然条件还带来了渔猎之利,丰富了人类的经济生活,城址中石镞、骨镞、铜镞、蚌镞、石球、石弹丸、陶弹丸、石网坠、陶网坠、骨鱼镖等渔猎工具的出土为数可观,还有相当多的野生动物和鱼类、螺蚌等水生动物发现,标志着多种经济的发达。在农业等多种经济的促进下,更由于商城所在的古城地区以河流谷地为对外通道,交通便利,促使盆地与周围地区的贸易和交换频繁发生,同时带动了制陶、冶铜、建筑、制骨、纺织等多种手工业的发展。

  制陶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城址中除有陶拍、骨匕等制陶工具出土之外,还出土了大量陶器,轮制工艺已广泛使用。陶器制作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器形富于变化,形制有别,炊器、食器、盛储器等种类繁多。二是不少器类中出现了器体硕大者,反映了制陶工艺的精湛技术。另外代表商代制陶业最高水平的釉陶尊在城址中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瓷器。古城地区以北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是商城冶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商城内出土的鼎、jia 、爵等铜容器、铜镞、铜刀等狩猎、生产工具以及有色金属矿石和较多的铜炼渣,说明这些铜器很可能是在本地冶炼的。

  垣曲商城的建成,是商代的建筑业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的标志,这座城的规模虽然很小,但在建筑方法与工艺水平上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大城相比却毫不逊色。垣曲商城的城垣及宫殿均系夯土筑成,其建筑方法是先自地面开始向下挖生土基槽,然后自基槽底向上层层筑夯土,到达地表后,再采用版筑法向上夯筑墙体,城墙根基部修筑有护城坡。夯土均为棕红色,极其坚硬,用小棍集束夯成的夯窝密集而清晰,每层厚约0.10米,这种方法表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建筑水平。此外,城址的制骨、纺织、缝纫等其他手工业也趋成熟,不断提高。垣曲商城多种经济的繁荣与发达表明,这座城址早已成为垣曲盆地内经济发展的中心。上述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垣曲商城崛起于三千余年前的商代前期,很快便成为黄河北岸政治与军事的统治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

  商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和聚落演变:

  商城内的文化遗存共分为五期

  城址修建之前有仰韶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存。仰韶文化晚期是人类最早在这里生活的时期,遗存主要分布于高台地的东北部,这一时期的遗迹有灰坑、房址、墓葬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夏人在这里建立了规模巨大的环壕聚落,聚落偏于高台地的东南,北部和西部各有规模巨大的壕沟环绕,将聚落与外界分隔。聚落内分布着大量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出土遗物亦十分丰富。

  商代建城和城址使用时期有二里岗下层和二里岗上层遗存,这一时期的遗存在城内普遍分布,灰坑、房址、墓葬、沟壕、陶窑等遍布全城,商城在二里头环壕聚落的基础上虽向北进一步扩大,但其位置大部分仍与二里头环壕聚落重叠。

  商城废弃后的数千年里,这里少有人居住,直到北宋时期垣曲县治在此设立,使这里遗留了大量宋代遗存,出土了铁器、铜器、陶器、瓷器等遗物。

  垣曲商城是中国大陆上现已发现的第五座商代前期城址,它的发掘为探寻黄河中游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商代前期城址的面貌特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商代社会的物质文化、社会历史以及人文地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伴随着这一城址的大规模发掘,对它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城址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报告《垣曲商城》已经于199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新的研究成果也在陆续发表。如今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已经进入施工的后期阶段,考古工作者正以加倍的努力,赶在水库淹没之前,完成对城址的抢救发掘,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网址:http://www.yuanqu521.com/news/949.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上一篇: 人类与垣曲